《水泥花園》The Cement Garden

cement garden

父親買了了十幾袋水泥,要弄個水泥花園,卻在拌泥半途,倒臥在泥上,先前他就有心臟病症狀。母親開始一天天衰弱,下不了床了,終於也「睡了」。留下了一堆水泥,跟四個遺孤。要怎麼辦才不會被社福機構發現,兄弟姐妹分散各地。


有了,不要讓外界知道媽媽已經永遠睡著便是。水泥、四個孩子、跟睡著的母親,就還是住在家裡,讓媽媽就住在地窖內好了。於是呢,這個緊密關係生活的四的孩子,就組成了一個伊甸樂園,有17歲大姊Julie,16歲大哥Jack,13歲的妹妹Sue,6歲的弟弟Tom,一家和樂。

這本書讀來實在是餘韻無窮,恐怖的感覺要在讀完、回想起來才漸漸發酵。作者擅長使用非常日常的生活片段,寫出日常生活中、人性層面非常詭譎、悚然的心理層面。

表面上,看起來就是一家守住母親在世的假象, 哥哥姊姊主掌家裡大小事,但身為哥哥的傑克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很多時候都是姊姊茱莉再做決定。哥哥愛「發洩」、不斷「發洩」,身上有著「濃濃」的味道。後來,味道漸漸淡了,卻又聞到一種好像從地窖冒出來的味道。姊姊的男友,非得知道究竟不可,這樣才能真正地進去那個密不可分的家庭。

McEwan使用一種讀來極像是心理分析學派當中提到的例如佛洛伊德的Oedipus Complex、亂倫、拉岡的鏡像理論可以支撐出來的人的認同發展,儘管這樣明顯的套套理論可以成形的文本分析,這部作品傳達出來的卻是超乎人類心理層面的探索,想像一下,這些亂倫、閹割、取代父親跟母親上床(亂倫)、認同混淆等等心理學層面的分析變成寫實性的,真實世界上演,超乎論理,變成一部非常悚然的倫理劇碼。

而「新」家庭真正因為某個儀式而成為真正的家庭,又能否因為男友發現真相把地窖的水泥打碎、外人探查這個新生家庭就能夠斷絕已經因為「儀式」成型的關係,就算可以藉此斷絕形體上的關係,將「家」falls apart,我認為,心理上的認同與歸屬,是沒那麼容易拆解。

大體來看,作品雖然短薄,但是意象凝聚、氣氛營造、聲色味等感官描述十分到位,從生理探索到心理,從尋常事物中雕砌出很不尋常、詭異的水泥花園。坦言,讀第一次時,我告訴自己太難了、我不懂,其實是心裡的排斥,只是不想不懂。讀第二次時,我聽見自己在說,其實我懂,這書力道真夠,有夠恐怖的。那種日常的、循序發散出來的驚悚,是比直接看什麼靈異故事還恐怖的體驗。

The Cement Garden by Ian McEwan book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