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德語作品.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德語作品. Show all posts

《床底下的女人》Das Zimmermädchen/Lehrerzimmer

Orths

作品分別是Orths在2003年 (Lehrerzimmer)與2008年 (Das Zimmermädchen)出版的短篇小說。台灣出版社以2008年出版的《床底下的女人》(Das Zimmermädchen)為書名,將兩篇作品合成一本出版。對於Orths的期待,不免有強調現代性下的疏離與荒謬之感。這倒是在「床底下的女人」灼灼出現的,作品開始於一個名為Lynn Zapatek的女人,此女剛從診療所出院,住了半年,進行了一些心理治療之後,她終於接觸了外面的世界。

不過呢,倒也不必替她感到慶幸,出來了,要做什麼事好呢?她無法接受外界世界的寧靜,只能一直動、一直做,在她心裡,她要的,就像是縮成一個小點,再小,再小,直到沒有人注意到她,只要這樣,她就不必對誰負責。似乎跟她母親的routine般的通電話,也使她不耐,而且除非必要,她也實在不想打電話過去,談些言不及義的生活瑣事。

在飯店找到打掃女傭的工作,只要一直打掃,掃得一塵不染,這樣的生活一成不變,但卻足以讓她隱藏自己在工作中、掃除中、器物中、空氣中。然後,不存在。她觀察一切,掌握一切周遭的事物、流動。一天,她因為偷偷在客戶不在的時候潛入房內,來不及離開,潛入床底,便成習慣。跟客人同存房間,同聆聽、同呼吸、了解對方的身份與作息...

這是一篇探討存在意義的作品,有點意思,這個潛入床底的女人,她不要自己的存在,卻採取一種吸收他人存在的法子,與人共存,吸收他人的資訊,甚至「欲望」。不過就是最終她卻變得搖擺,她竟也開始渴望起真正介入客人的生活,也有一點渴望那種同伴的感受,就像她這麼地潛入床底偷聽他人的生活,她也想要有人來偷聽他。

作品其實是處於一種不是太流動的世界,透過一種類似「她說」「她聽到」「她看」這樣的語句,讓讀者耳朵也聽到、感受到、甚至也一起觀看了世界,這樣有意思的角色與讀者共存的空間,進行了一個存在與孤寂的交流,很有意思的現代性作品。

至於,「教師辦公室」(Lehrerzimmer),就太沒意思了,語句、敘述也是一樣的斷裂,也是採取那類「邀請讀者一起經驗」的方式,但一整個悶,情境起伏不大,跟「床底的女人」(Das Zimmermädchen) 風格其實並不一樣,動作多了點,但卻悶了許多。要說點有意義的東西,就官僚系統宰制的社會,荒謬、可笑,但...作品卻可以寫更好一點,可以很有意思的,可惜讀來實在是很沒意思。



Das Zimmermädchen Lehrerzimmer Markus Orths

《窩囊廢的浪漫情史》Aus dem Leben eines Taugenichts

Aus dem Leben eines Taugenichts

英文書名為Of the Life of a Good-For-Nothing,《窩囊廢的浪漫情史》述說的故事是一個鎮日無所事事的青年,老爸叫他“Du Taugenichts" (You Good-for-Nothing),全篇讀者只知道他這個名字,窩囊廢。

磨坊師父老爸最後看不下去這個懶骨頭兒子,不想白養他啦,便給他一點錢要他離家去瞧瞧外面的世界,於是主角就踏上不知目標的流浪旅程,路途上碰到一些人,見到貴族,並對女伯爵一見傾心,想要贏得芳心,見到對方有意中人只好傷心遠去,卻難忘懷佳人,後來大概是天公疼憨人,一連串機緣巧遇讓命運注定的兩人就兜在一起...


除了許多詩作被作曲家編成曲子讓作家更加聞名以外,愛欣朵夫最令人熟知的小說作品大概就是這本《窩囊廢的浪漫情史》(Aus dem Leben eines Taugenichts)了,成作於德國浪漫主義後期,作品中不乏許多浪漫性質的描述,例如自由、冒險、情愛等等,加上愛欣朵夫詩作原先就帶有的田園詩(pastoral poetry)的風格,讓看似浪徒小說(picaresque novel)的作品風格,少了粗鄙卻增多了沿途風光與情愛冀盼的詩意,更不用說作者設定主角雖是廢柴卻還能夠拉得一手好琴,有引人心醉的歌喉,主角的特質讓作品特質的浪漫屬性有加分了不少,作品中不止運用自述體裁述說自身經歷,當中並穿插了詩體,整本書多了音樂性、節奏感,少了市井習氣。

作品本身的基調是非常輕鬆詼諧的,沿途風光景緻的描繪更也看出是浪漫時期歌詠自然的詩風產物,似是浪漫故事的民謠風,讀來心情是非常愉快的,主角設定也挺新奇有趣,窩囊廢從作品剛開始就是窩囊廢,到最後還是窩囊廢,也沒看他做了什麼大事,抱得美人歸,勉強算他有點收獲好了,唱歌拉琴娛樂大家,性格開朗明快,率真任性的窩囊廢畢竟還是讓眾人喜愛的,沿途真的也沒遇到啥壞人壞事,就說天公疼憨人。



《人皮手稿》Das Skript

Strobel+Das-Skript-Psychothriller-Psychothriller

清晨,女大生妮娜收到一個包裹,木框框著一個材質奇特的布料,大概是動物皮之類的,看著看著卻似乎看到像是人體上的痣被拉扯過度的形狀。同時,德國第二大報,漢堡日報發行者之女,失蹤兩三天了。又被發現一個女人屍體,其背部少了一塊皮。

警方循線著手調查,隨著事件挖掘出來的「皮」上面還刻著類似書本章節,竟跟一個隱退多時的作家雅恩所創作的一本犯罪作品《劇本》(Das Skript)描述情節如出一轍。

這位退隱作家多年前居住在科隆,當時也因為他其中一本作品被兇手拿來做犯罪手法,導致最後聲名狼藉,還落得遭質疑為犯罪嫌疑人,如今他搬到漢堡,在當地卻又發生其作品內容關於人皮手稿的犯罪,被拿來使用。這不禁使警方懷疑究竟是否為作家想要出名自導自演的戲碼?後來發現當初收到人皮木框的女大生先前曾發表過一篇關於此作家的文章,難道這是恐嚇威脅?《劇本》的情節可是殺了多人、割掉受害者的皮膚,警方是否能在受害者人數增加前將真正兇手繩之以法。

非常精彩好看的作品,以一個女性受害者為開端的受害者陳述章,類似書本的成書章節,交錯著案件發生的各種嫌疑人、案件調查,讓作品發揮得淋漓。以書中書的犯罪形式創作的作品,結合當中對於出版社、編輯、出版等等流程、作家成書過程的細節調侃,讓在閱讀這本書的我不僅僅在有心理犯罪作品在讀者心中的作用,還多了一層書中書的趣味,難道負責作家作品的編輯會是下一個受害者,或是為了讓自己推出的書大賣來模擬犯罪呢,這倒是這本犯罪作品額外的亮點。

因為作品是在受害者敘述與案件調查發展交錯之下推動,因此在受者者的短篇章節中,可推敲出罪犯的真實身份,但作者並沒有露餡太多,直到最後才有了兇手的真實身份的暗示出現,前頭幾乎都只是提點一下,不至於太早讓讀者猜到兇手,像這類作品深得我的喜愛。

只是,排除我對整部作品的喜愛,發現中文版把作者書中書的概念在書名與內容的譯文對照上做了一點修改,此書書名譯為《人皮手稿》,原文書名為Das Skript, 而作品內容那本讓兇手依循犯罪模式的虛構作品為《劇本》,德文書名(即在原文內容所呈現的書中書名)也是Das Skript,或許內文也翻譯成《人皮手稿》至少在閱讀上會多了點書中書的趣味,也不失作者設計作品的美意,猜想台灣出版社有他們讀者群接受程度的考量吧,於我,寧願內文中的那本書譯文也是《人皮手稿》。

-感謝 管笙 在德文文本閱讀的指引。

《貓面具奇緣》Zeitenzauber:Die magische Gondel

Image

跟著父母到威尼斯遊船節慶的少女安娜,巧遇也到那旅遊的馬堤斯,兩人外出購物,安娜買了個貓面具,後來遊船節慶開始安娜卻不知怎麼落水,被一個帥氣中古裝扮的男孩救起,而後卻又不醒人事,醒來卻發現自己已置身在15世紀的古城威尼斯,同時發現自己竟然身兼要挽救歷史的時間守護者身份...

架構大致是類似時間旅人特質,回到過去,阻止某件會改變日後世人命運的事件發生,一定要阻止否則安娜原本生存的世界都會不一樣,自己可能會發生「並不存在」的情況。於是展開了冒險之旅,當然有惡棍,才能來個正邪對抗的佈局,並且展開了一些些曖昧情愫的青少年愛情。中間發展大致就是繞在身歷險竟,差點遭到殺害,保護好人的戲碼上演。

情調上處理其實並沒有那麼浪漫奇情,倒是回到過去,是可以多點古意盎然的描述,一些歷史建築、各種行業,不過歷史精確度我並沒有去查詢看看是否有把真人史實人物虛構入內。角色描述並不特別鮮明,許多地方都只有點到為止。依我對此類時間旅行,現在流行號稱「穿越」的標準來看,時間悖論問題應該是要編入情節內,作者卻在結尾稍微提一下來讓結論有點合理之處,這實在是薄弱,有點可惜。全書,大致都是很輕的點到,很輕的浪漫、很輕的角色刻劃、很輕情感琢磨、很輕的歷史編織,冒險倒也是不怎麼驚險。

《變形記》Die Verwandlung

kafka  


古典作品有Ovid《變形記》,裡面講了許多神人變形的故事,成為日後作者神話取材的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