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比」Araby 《都柏林人》

Marilyn Monroe, 1954, by Eve Arnold (reading series)  


這張照片是瑪麗蓮夢路在讀尤里西斯的照片。因為跟《阿拉比》的作者Joyce有點關係所以拿來當圖。

《都柏林人》算是喬伊斯作品中最好入手的吧?所以我就挑了這篇比較短來寫寫感想。故事有點短,中文大概十頁左右,情節也不怎艱澀。故事中有個小男孩喜歡鄰居的姐姐,有一天那個姐姐問他有沒有要去「阿拉比」,她說她沒辦法去。男孩聽了就說他會去,會幫姐姐帶點東西回來,於是當天歷盡千辛萬苦他終於到了「阿拉比」,他到的時候夜市都快要關了,他到一個攤位要買東西,但是顧攤子的女孩一直在跟身旁的男生講沒有意義的話,後來小男孩就說沒有要買啥東西,然後有種憤怒的感覺攻佔他。故事就結束了,有點突然,據說這就是喬伊斯擅用的epiphany,在故事的某個時刻,角色突然覺醒、認清現狀。

《都柏林人》有十五篇短篇故事,這是第三篇,角色的年紀剛好是介於童年到前青春期間。故事裡面也有提到這個小少年的性慾衝動還有愛情衝動。不過,第一句話已經點出了這個年少痴狂不會是個好結局。說真的,喬伊斯也夠狠,一開始就點出這是死胡同:「李奇蒙街是條死巷」,有棟充滿「霉味」的屋子前任神父死了留下了一些書籍,對,神父也死了。所以不只是個死胡同還有死掉的神父以及留下的屋子裡的泛黃的書。


 


妙,作者用死胡同開始預示過程的了無希望,也象徵男孩從一開始其實眼睛就看不清現實,他說神父留下來的三本書外表「潮溼泛黃而捲區」他最愛的是一本《維德克回憶錄》,不過哩這小男孩喜歡他只是因為這本書的「書頁都變黃了」。也可以說,這個男生喜歡的書只是因為外表帶來的浪漫遐想並非書籍實質的內涵。不只踏進死胡同,少年的浪漫想像也註定故事後來的發展都從這種浪漫的盲視出發。少年只敢遠觀不敢走進跟心中的女神說上一句話:


 


我除了幾句寒暄的話外,從來不敢和她攀談。但是她的名字卻不斷召喚我,挑動我盲目的熱


情。[...] 她的一顰一笑,如影隨形伴著我,甚至於還出現在與浪漫氣氛格格不入的地方。(My emphasis)


 


少年就像一個騎士,「護衛著一只聖杯,奮勇通過敵人的重重包圍」,為了他迷戀的女孩子。他要前往阿拉比市集。這篇故事就像少年為了心中的女神/聖女要踏上征戰旅程。他告訴那位鄰居姐姐說:「如果我去,我說,我就帶一件東西回來!」這個畫面看起來就像騎士征戰一般,不過並不是這麼單純只是騎士為了淑女去尋寶的冒險,其實,這段到阿拉比市集之旅就好像是少年在愛欲與精神方面的沈淪。一方面這個鄰居的姊姊的描寫上不是單純的聖潔形象,而是混雜聖潔與世俗慾望的意象:


 


對面家的燈供照到她粉頸的雪白曲線,和她的秀髮。隨著燈光流洩,也照亮她放在欄杆上的纖手。她安詳地站在那兒,燈光落在她衣裳的另一邊,也照到她襯裙的白邊,我剛好看見。


 


在漫長等待前往使他「靈魂充滿東方神祕魔力」的阿拉比前的空檔時間他往二樓「空洞、冰冷、黑暗」裡任憑愛情的想像、內心情慾的奔馳,他往窗前看什麼都看不清,除了「想像中的那個棕色身影,那燈光投射下的光線、那擺在欄杆上的纖手、那底裙的蕾絲邊。」從作品一開始的死胡同開始,後來充滿了年少感情的慾望與騎士傳奇想像,現在在黑暗中幻想女性的體態與慾望的物體(衣物)。


 


終於可以前去阿拉比,到了阿拉比時,市集也快關了,他走到攤位入口處,一位小姐跟兩個年輕人在講著庸俗且沒有意義的談話,見此就打消購買的意願,接著阿拉比市集「要熄燈了!」他看著市集暗下來,「凝視著那一片漆黑,」他「看見自己像一隻被虛榮心驅使與嘲弄的可憐蟲;眼裡不禁燃起羞愧的熊熊烈火。」為什麼會羞愧?又憤怒呢?因為一開始的死胡同就象徵他的結局還有盲目,過程中他不斷受自己形塑出來的虛榮感主導想像,被自我膨脹掩蓋,故事裡面陸續出現黑暗、盲目意象加強效果,在黑暗中他擁有想像,在死胡同裡他獲取浪漫的遐想,不過等到真正踏上旅程,看到一般女子的平庸對話,慾念頓時就消失了。燈熄了,他才看清到自己的幻想、虛榮。


 


《都柏林人》常被拿來用愛爾蘭文化跟國族主義上進行比較嚴肅的探討,但是把這些理論外衣脫掉後,這部作品還是很有閱讀層次的。這本作品的十五篇短篇故事可以篇篇獨立閱讀,也可以放到大的國家語境來看,小說裡面的象徵意象非常豐富,推薦給大家。



633804221158752716
書名:《都柏林人》Dubliners
作者:喬伊斯 James Joyce
譯者:莊坤良
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