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紐澳作品.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紐澳作品. Show all posts

《虎迷藏》The Night Guest

the night guest

老嫗露絲某夜因為老虎在自己附近驚醒,貓咪也因為嗅聞到異樣生物的氣息而嚇得跳走。打電話給距離自己較近的兒子,卻感覺到對方擔憂又愛笑的回應。似乎自己已經老到無法辨認真實與虛構。也才75歲的自己啊,也還有行動力,能上街買菜料理三餐啊,丈夫離世幾年,自己都還能獨居在這大海邊的屋子,可以看到海的房子哪,也都還可以看到沙灘有人遊樂的聲音哪。


隔天早上,有位看起來虎背熊腰、外觀就像是斐濟人,自稱是政府派來的照護員,芙烈達・楊,來敲門表明身份是要照顧露絲的。由於小時候曾與傳教使命的醫師爸爸到斐濟住過一陣子,便由於這親切感與對方與生俱來的氣魄,讓芙烈達照護她,一天大概三個小時罷了...但夜晚來的老虎,也並未因此就行蹤消逝,其實露絲還是受到威脅,只要想到那不明的虎類進到房間、想到有一天它一定會把自己啃到不見屍骨,露絲就恐懼到不知如何是好,尤其是獨處的時候...

一本獨特的作品,老嫗主角在黑暗裡與老虎相遇,隔天來了位號稱是政府派遣的照護員,外形是屬虎般的壯大,透過主角的敘述,造成了相互指涉的預期,像是這類「老虎就是芙烈達」的魔幻意味。「她」不會是善的、「她」肯定有什麼意圖的、「她」是要吃了露絲的,那外型、個性也絕非善類、「她」就等著露絲卸下心房。讀者在這邊是採取觀望又著急的態度,想看看這隻老虎有什麼招數,嘖嘖,還真循序漸進控制露絲的生活、作息、飲食、情感關係,果然霸道、強勢,要說這不是老虎,誰信呢。

一老一壯年的相處模式,彷彿是權力關係,卻以朋友及被照護人/照護者的關係偽裝,「露絲危險了,一定會出事的!」,就在這樣念頭浮現時,情節卻急轉,老虎竟然出現了,壯年的芙烈達自然該要出面處理,露絲仿若飄蕩在大海中遇到漂木,肯定要緊緊抓著、依靠著她生活中唯一的親密伴侶—芙烈達。

但,究竟芙烈達是不是就是那隻老虎?她搞不好是自己裝成打虎英雌?說不定,她是自己裝成被抓傷、用什麼阿貓阿狗的血? 況且,露絲根本只是感覺老虎的味道跟聲音,也沒親眼看到老虎,怎麼知道會不會是露絲弄出來的把戲?《虎迷藏》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弔詭性發展出來的,作品採用第一人稱的敘述觀點,75歲的露絲,讓兒子擔憂,認為媽媽是否已經進入老人癡呆症狀,自己當然是否認的,她認為自己擁有比年輕人還有的青春活力,而且源源不絕。

芙烈達接近她、陪伴她,與露絲熟悉的斐濟的關聯,讓露絲腦海漸漸浮現自己過往青春歲月,斐濟的少女時代、曾經擁有的愛戀情愫,漸漸,視角轉向現實與過去交互掩映,也出現了虛實交錯的狀況,露絲的脾性起伏變大、身形瘦了,開始如芙烈達所言的,亂來、任性。單一視角敘述,虛實交錯,回憶落入現實的滹隙,模糊了現實,虎的出現,加速且「惡化」了狀況,敘述變得更加動搖且因為虎的「身份」關係,讓讀者陷入一種不知所以的dilemma。而這也正是作者聰明之處,運用敘述本身的動搖感,讓閱讀角度呈現多樣且獨特。

作品的迷幻、動搖的敘述明確性、回憶真實交錯,虎的蹤跡、謎樣的斐濟女人,這些特色使《虎迷藏》充滿獨特的魅力,寓言般的警世意味、魔幻感描述、異國情調的想像,交織出一本讀來弔詭又魅惑的作品。

The Night Guest   虎迷藏 時報文化 Fiona McFarlane 費歐娜.麥克法蘭 試讀 心得 書評

《終於還是要道別》When it Rains

mackellar

原文書名When It Rains,字面上意思「當雨落下時」在這本memoir代表著像是久旱甘霖、也可以說是世界受雨洗禮後的澄澈清明。不曉得有沒有如此難熬的傷痛,丈夫在她懷第二胎時自我解脫、兩年後母親又突然診斷出癌症撒手人寰,整個世界幾乎天崩地裂,最愛的兩個人,可以說是作者依靠的兩座山,接連離開,丈夫的離開留下的是說不出的困惑與痛,一種自責且無力的心,太突然; 母親的離開是有準備的,雖然也來得突然。兩位親人的離開方式雖然不同,但造成的最後影響卻是一樣的,崩裂且無助的心。


身為作家而且在大學任教的MacKellar,丈夫逝去的痛尚未痊愈,母親接著離世又讓痛苦倍增,於是就向學校請了假到母親老家墨爾本過三個月的放鬆,一個女人、兩個仍懞懂的孩子,真能因為換個環境就擺脫失喪的情緒?回到母親老家,與舅舅住得近,買了小馬給女兒,自己也在牧場附近每天忙東忙西,最後出版社那邊有個出版計劃,於是在三個月的假期裡,她拖到不能再拖,卻又想不出該寫些什麼來出版...

通常,以傷痛開始、以療癒結尾的作品,讀者應該可以期待過程中會有諸多交雜回憶的甜與痛,或者來個作者心深處的絮語潺潺,或者來個在接近自然的牧場生活受到療癒作用,像是自然文學常提到的那種大地的母性讓受傷的人可以因為這場擁抱慢慢找回自己。但作者並沒有著墨太多我前頭所提到的,過程中讀者知道作者的丈夫過世了,她很困惑,作者的母親死了,她很無助,但是情感的深度刻畫得太淺,造成文字與讀者隙縫太大,我不知道她丈夫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只知道好像是精神有狀況,也大概知道她母親獨特之處,但這些跟她的關係是?我在書中沒看到關聯。

她是怎麼療癒的呢?女兒適應環境、學會騎小馬、到牧場幫忙擠奶...然後牧場單純生活...後來,她遇到了一個真命天子,所以她開始改變自己的心態。看到後來,我不禁想問,作者到底是怎麼療癒的...因為刻劃實在是表面,觸不到我心坎,我感受到作者的「一點」痛,卻對於她的療癒過程與結尾感到困惑莫名。

看過Cheryl Strayed那本失喪後去走太平洋山脊的作品,我想我還是習慣那種與自然對話、與回憶對話、與自我誠實對話、並且讓讀者深受感動的作品。不過此書也不是沒有優點,前面還鋪陳了一點丈夫過世與過世前作者的心境,還有就是片段的文字挺美的,結尾寫到When it rains的比喻也美,可惜作品就是非常有距離感,這道別的「終於」非常突然,不過還是很替作者開心,畢竟她已走過那些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