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ats in the Walls by H. P. Lovecraft

lovecraft
"The Rats in the Walls" 中譯名為「牆中之鼠」或是「牆中鼠」是以「克蘇魯的招喚」出名的作家H.P. Lovecraft另外一篇有名的著作。

故事是從敘述者提到他在7月16日搬進他家的祖宅,在英國鄉間Anchester的老豪宅。也就是小說是以倒敘筆法進行鋪陳。主人開始提起這間屋宅的結構,地基,在在都顯露出它有很久遠的歷史,又提及祖父輩的如何因為一件"unexplained" "hideous tragedy"而離開英國,到美國維吉尼亞定居。


Anchester鄉民對主人公翻修的行為是充滿憎恨,但從作品當中其實透漏不多,似乎他們家是受到詛咒,又有一說在中世紀時曾經看到這座古宅跑出無數的老鼠啃噬人。...搬進去的六天也沒事情發生,但之後主人公跟他的貓卻在深夜發現壁毯有老鼠竄動。自行探查結果卻發現在地窖有著奇怪樣式的祭壇。在與友人商量之後,前往倫敦找了幾位考古學者、專家來到大宅探查,看看他的祖宅到底藏了什麼不為人知的祕密,要讓其祖先黯然離開英國到美國新生活。豈料....


一個古宅,結構外貌很像哥德式小說常出現的場景,也像一些英式作品常會探索的大宅深埋秘密之類的。不過,Lovecraft卻增添了不同的恐怖色彩。此作品幾乎是充滿了異教崇拜的元素,是由牆中鼠來引領角色探索過往神祕面紗,描述是極為具象、血腥、泛噁。因為異教所以神祕,也因為所描述的一切,幾乎是文明倒退的樣貌,令人驚駭。結合異教色彩、人類退化狀態、象徵「病」的眾多老鼠所引起的恐懼懸念,附魔(possession)之外又加上敘述者的自身的見聞描繪,使得畫面更有逼真感。


不過,因為作者本身文筆善用模糊地帶,在解析此作上面增加了太多太多不可知的懸疑性,已經超越理性覺知的判斷,究竟最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會導致那樣的悲劇結局,又因為太多異教、血腥儀式等等元素的加乘後,讓讀者也失去魂,無法下結論,無法確切描述最後結局的真實原因,一切只能歸為超自然(the supernatural)!

Elephant by Raymond Carver

carver

小說從一個男子說他弟弟跟他借錢開始談起。弟弟跟他借五百元,說很快就會還他。他借給他,並告訴他跟弟弟住在同個城鎮母親需要生活費,所以要他弟弟把錢給母親等於還債。但這回弟弟卻沒辦法給母親前最後只給了75元,母親那邊說是只收了50元。

這位男子就接到了老媽子要生活費的電話。同時他每個月還得給前妻贍養費,給有小孩的女兒生活費,因為女兒現在跟一個無所事事的男子生活,怕女兒跟孫子餓肚子所以生活費當然都是他出,另外要給讀大學的兒子生活費,不然兒子說他就要去販毒,自己也欠銀行債務。

總之,這位老兄便是那種成天追著錢跑的人物。有天他終於受不了了,跟大家說不能再下去了,可對方又找了更多理由搪塞,弟弟又想借更多錢,於是男子的埋怨就不了了之,還去銀行借更多錢給弟弟,總不能放著弟弟不管,或撇下家人。有天,他打盹,夢到他死去的爸爸,當時他還小,坐在爸爸的肩膀上,老爸帶著他到處走走。醒來,又夢到老婆,那時還不是前妻...之後他上工去,沿途鳥兒歌唱,穿破鞋也沒啥不好,老弟欠錢就等他想還再還把,走路上工剛好也可省省油錢,同事汽車經過「叭!叭!」

這個作品語言一樣是卡佛式的直白,卡佛的風格與題材,愛情的缺席,柴米油鹽的題材。基本上小說並沒有太過明顯的高潮,或說,小說並沒有低谷時,原先生活就是這樣追著錢跑,頂多說後來家人野心更大,更會壓榨該男子。既然是這樣的低谷遊走的生活,還有什麼值得盼望呢?鞋子破了也沒錢買,想看電影也沒錢揮霍,這不用讀經濟學就知道的事,已經入不敷出了。但就在一切都被壓榨殆盡,也不會再期待有所改變的狀況下,至少真正入睡做個夢,總不會也被剝奪吧。

夢中,死去的爸爸讓年幼的他跨坐在肩膀上,讓他覺得好像自己坐在大象的背上。這夢境是此作品明顯分割的點,夢境之前,是現實經濟困頓的壓力,夢境是脫離現實,回到無憂的童年,回到婚後甜蜜歲月。儘管作品安排現實壓榨,夢境無憂,回到現實,這樣必然性的寫實故事套路,卻又將夢境的氛圍滲透到之後一樣被現實生活壓榨的人生,柴米油鹽的現實似乎也嶄新的面貌以對。雖然此作品是一貫的卡佛風格,語言,主題,素材,這本作品的結尾卻跟以往不同,不那麼留白,而是指向了一個一樣在現實世界的出口,卻又像是另一場美夢,希望主角能繼續奔馳,那是短暫的自由,卻是讀者希望永遠不醒的夢。

《舌尖上凋落的愛情》

love 
《舌尖上凋落的愛情》是韓國作家趙京蘭的作品,過去讀過一些她的小說卻從沒有這本帶我我這樣大的感觸。

本書是以經營烹飪教室的廚師智媛,也是全書的敘述者,與同居男友分手的愛情為始的作品。這也是書中第一章寫出的「我的故事始於愛情結束的地方。」

The Bloody Chamber by Angela Carter

carter
「染血的房間」是根據或是以法國的民間故事藍鬍子為底本,所書寫出來的作品。

原版故事梗概大致就是一個藍鬍子大富豪外出交給小妻子一串鑰匙,其中一支不可以去開房間的,但小妻子敵不過好奇,開了房間,看到滿室的血腥,原來藍鬍子老公的前幾任妻子都被殺了丟在房裡,驚嚇之餘,鑰匙掉到有血的地面,沾了血。藍鬍子回來後發現妻子果然去偷看他的祕密,就要砍妻子的頭,最後妻子被姐姐跟兩個弟弟在千鈞一髮之際救回來,藍鬍子富翁死掉,這樣的Happy Ending!


Angela Carter的染血之室是根據這樣粗略的梗概逕行詮釋發展出另外一個不同的故事,但有點童話背景的讀者多少還是會將這作品與藍鬍子作文本互涉的閱讀參照。Cater在作品中,多處使用處女情慾的探索,性純真與性慾探索的對照,來描繪故事主角對於性與愛的暴力與幽微恐懼,善用非常修飾性的語言描述,卡特在此篇作品中透露探索性(sexuality)的極致描繪,從Virginity到失去virginity,在性事、情慾的體驗是從想像的領域進展到現實領域的,那染血的床布代表一種男方嗜血的佔有,一種癡迷virginity,但對女主角來說,染血的床單卻是一種體驗,也是一種更加進展去知覺過去在想像界未經體認的真實。


給予一串鑰匙,開啟出來的前妻亡故真相,也是對女主角的enlightenment,是開啟了女性原本就應該保有的自我意識,意識到自己的處境,也應該要意識到婚姻背後的真實。要設想的是,這絕非是一個單一層次女性主義,或是顛覆性政治的作品,而是在其中運用語言、各種繁複象徵所帶引出來的童話新版本,是一種極度創新,也是在出版時期極度前衛必然受到女性主義主流學派或是非女性主義的主流學派所抨擊並且十足有爭議的作品。前者,主因是女性主義一直以來是十分唾棄fairytales,認為童話裡都是在強化刻板性角色典型,Carter的作品又是以這種題材來書寫想當然必然是引起爭議,而主流又更加明顯地抨擊作品本身的赤裸,直白。


時間過往,讀者在審視Angela Carter的作品或許更應該將sexual politics的層次先稍稍輕輕帶過,先著重在語言使用的繁複華麗與渲染力,再回到更大框架,整部作品所在動搖的基礎究竟為何。或許,才不會太直接魯莽地直接朝類似這樣「作品是在抨擊sexuality,violence」等等此類太過空泛的評語,也更能夠欣賞作者創作力本身的強大力道以及大框架對於文化、歷史甚至更細微的慾望本質探索。

Squirrel Seeks Chipmunk by David Sedaris

Squirrel Seeks Chipmunk



預期應該是一本有趣的動物主角的溫馨小品,至少以David Sedaris過去的作品來看,我期待這會是本非常幽默而且funny的短篇故事集。翻閱完畢後,我覺得挺失望的,跟預期不符。基本上,十六則短篇故事都是以動物為主角,主題包含人性、社會、性別對待、種族等等議題,作品沒有個美麗的開始,也沒有什麼太完美的結局,只能說是有些些地殘酷,有些些地自私,有些些地出乎意料。若非,插圖實在可愛得緊,會讓我想繼續翻讀下去,不然這種沒有一個solution,又那樣黑色的作品,實在不對我的閱讀胃口。



提一下作品裡的一則故事吧,一個健康的鼠對一個生病有癌症的鼠說,他要放寬心,要看好處等等....不要憂愁,這樣病也不會好。就在當下,一雙戴著白手套的手伸下去,將健康的鼠注射愛滋的毒素,因此那隻健康的、囉嗦絮叨的健康鼠,也從此虛弱憂愁了。

Screen shot 2013-01-01 at 10.36.57 PM

《非普通讀者》The Uncommon Reader

The Uncommon Reader
英國女王殿下,一日愛狗闖進駐點皇室的圖書巡迴車,礙於顏面只好借了一本書,再接連一本。於是女王殿下就陷入書海,無法自拔...但女王可是要行外交,算是皇室顏面,怎可荒廢本業,於是大臣就暗中搞鬼,豈知後來這女皇說她要創作,這可了得呀....

作品基本上是設定在英國女王與閱讀的關係,從自小打理國事,被訓練教養,並冷靜自持的女王,從來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進入閱讀世界後,一發不可收拾,耽溺其中,甚至有些為地荒廢國事。群臣擔憂,來搞破壞,豈知並不成功還幫了大忙,讓女王興起想書寫真正的、屬於自己的作品。小說本身是十分幽默地,有些句子實實在在地會引起讀者共鳴,例如當中女王讀到Henry James時說著:「別磨磨蹭噌地行不行!」這句話可直入我心頭。笑了出來!可真把我平常不敢說的講了出來。

這女王愛閱讀,心思便開始柔軟,會體察旁人的情緒流動,也開始思考何謂平等,何謂自由,這些些挑戰皇家階級分明意識的概念,不由得也同情起幾十年都奉獻給皇室的老太婆。雖說小說本質幽默極了,但這篇原先發在London Review of Books的作品,其實在我閱讀的Alan Bennett作品中,並未達到他過往的品質,充其量讓喜歡閱讀、喜歡書本題材的讀者,吃了盤甜點,甜著,但還是需要吃吃正餐。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 by Raymond Carver

carver

「當我們討論愛情時我們在討論什麼」是卡佛最為經典且最被討論的作品。四個人,Mel, 其第二任妻子Terri, 作品敘述者Nick,及其妻Laura,四個人圍在廚房桌子討論起Love。

此時陽光從窗子照入廚房,滿室生暉。Mel是心臟科醫生,有說話的權力,所以談話主題都由著他圍繞開展。桌上一個冰桶,一瓶琴酒,他們邊聊天邊喝酒。

Mel聊到他信仰spiritual love,而他老婆Terri卻相信實質上看到的愛,於是他們談到Terri的前男友,曾對Terri施加暴力,Terri卻認為這是前男友Ed愛她的證明,而後她倆分手,Ed自殺,Terri依然認為這是Ed愛她的證明。Mel說愛你不成就要殺了你,這不叫愛。

後來Mel提出看到一對受傷的夫妻,跟他們比,現在聊的愛根本無所比擬。一對夫妻車禍受了重傷進醫院,他們夫妻的愛因為老先生無法透過紗布看到老太太,也沮喪萬分,也使Mel覺得upset! 後來酒越喝越多,對話提到Mel想要打電話給小孩,想要謀殺前妻。對話頓時結束,整室幽暗,留下了沉默的四人與空了的酒杯與酒瓶。

作品本身是對話所構成的,光線,酒,談天,廚房。這是關於情感本身最閑適的場景。Mel開始談愛情,精神性的愛情對抗著老婆Terri所信奉的肉體性、世俗性、殘暴性的愛情,說著沒有了結論,Mel又提到老夫妻無法見到彼此那種才是愛,那是心靈的感受的愛。後來提到自己想謀殺前妻,曾經有過的愛,也不能保證永遠都是愛,那是愛的mutability。這種愛情散落其中,陽光明亮到滿室幽暗,對話從Mel非常有理智的對話,到後來幾乎半醉了,一下子是sentimental又一下子是那種殘暴的情感爆發。

愛情的各種樣貌,無所依據,越想要以言語表達越到後來變得無法清楚提出。一對情侶是不停地講,另一對情侶是常用小動作,例如眼神交會與碰觸手背的動作來傳達。或許這是作者想說的,愛是inarticulation,愛是眼神接觸的連結,愛是明亮中的理智思考,卻在晦暗的廳室能夠無聲勝有聲的理解,是沉默中的觸感,是光亮中的目盲,是暴力中的盲,是無語之間的茫,是酒般的耽,是醉中的朦朧,是永遠永遠別試圖用話語解析,是理智世界易錯亂的圖塊,卻是在無語、醉酒迷茫中,恍惚知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