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美國作品.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美國作品. Show all posts

《空出位子給幸福》Soulspace

soulspace

去年(還是前年?) 台灣出版社從日本引進兩本賣得挺好的居家整頓書籍,一本是《斷捨離》、一本是《怦然心動的人生魔法》,且以後者為最多人所傳閱,且在網路上有不少網友分享自己如何依靠《怦然心動的人生魔法》、運用當中的概念整理自己的房間的前後對照,這兩本書大抵上就是之前我所閱讀的某類書《丟掉50樣東西》之流的捨棄的藝術,從自身環境的清楚,推進到自我心靈空間的清掃,也就是將所在的物理環境與心靈的空間做連結,大抵還是在書寫關於環境的改變,人也跟著有所改變。而這只是這類書籍要讀者理解的最終目的,在達到最後目的的過程每個作家提出的概念也還是有些許差異。

以《斷捨離》為例,作者強調的是時間線,以當下的自己為標準,在取捨間,是要問當下的自己需不需要,要不要,而不是未來哪天我是不是需要。同時,作者還提出了物品與人的關係,物品與人的關係究竟是物品在主掌人,還是人其實才是可以抉擇物品命運的關鍵。也可以這麼說,長久以來,我們生活周遭東西越積越多,好的不好的都留著,主要還是因為被物品綑綁的生命。所以作者才提出「當下」以及「人與物的關係」來進行斷捨離的方法。

《怦然心動的人生魔法》走的又是另外一個處理方式,就是每樣物品都摸一下,如果會心動就留著,要丟的跟物品說聲謝謝,此書較為生動的是,作者將自身經驗帶入文字當中,並以實際運作來教導讀者如何處理衣服、書籍、其他雜物等等,運用她的方式也確實有不少的效果。

再提出一本台灣出版的《零雜物》,這本並沒有前兩本對我來說那麼受用,總覺得作品只是整理了國外的各種丟棄藝術的書,並加入自身經驗,還有處理母親遺物等等過程。再加上作品中多有圖片分享,在我看來那不像是家,就如她自己在書中所言有讀者認為像「樣品屋...不過我自己....。」書中的圖片太過像室內設計書上的空間,沒有書櫃雜物,一眼望去只是櫃子,打了側燈增加美感。但我怎麼讀,就是覺得那不是家的感覺,像是旅館,像是暫棲地。

我來舉個例子好了,有一種人,買了書只是為了擺著,他會使用、會閱讀,越小心翼翼地深怕書頁損傷,於是他帶著手套、戴著口罩閱讀,他只要那本書像從未使用過的樣子,在閱讀過程中,非常小心翼翼,彷彿那本書跟他的關係是他是保管人,書本是主人。《零雜物》中的實例圖片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的樣品屋,深怕坐在那樣的環境會玷污了沙發、怕留下自己指紋在桌上那樣的拘束感。

寫到這裡,我想提出的看法是,無論是怎樣需要整頓的空間、堆放的物品,你所居住的環境都是你自我風格的投射,那是你帶給人的感覺,有時候更可以看出自己與另一半情感關係的狀態。今天要提的這本《空出位子給幸福》(Soulspace: Transform your Home, Transform Your Life),這本書強調的是藉由空間淨化的能力進行心靈淨化,藉由回顧自己的過去,來選擇現在看待自己的方式,並從現在的樣子打造夢想的未來。

作者將靈魂淨化的過程分為三個主要的階段,第一階段審視過去的自己,第二階段,打造夢想的未來,第三階段活在當下。主要概念還是教導讀者認清自己現在的樣貌是受到過去怎樣經驗的主宰,並將負能量掃除,留下給自己正向能量的物品,同時從清理物品當中整頓自己,了解曾有過的一切,並加以運用。我想這些觀念最終都是要落實到以人為主的概念的想法著手,又有哪些東西是被現在的自己給忽視、壓在箱子底,或是放置到儲藏室裡蒙灰沾塵。

本書不僅提到整理物品的過程,丟棄物品的取捨,同時更增多了感情的成份在裡面,從中檢視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曾經的情感關係。物品其實並不只是物品,對我來說,他們代表了一個人的風格、習慣、喜好、成就、甚至是曾經走過的愛恨關係,此書雖然看似是類似人生魔法那類的書籍,卻更強調物品與自己的關係,並從各種案例中去挖掘顧客、朋友的真實樣貌,那已然像早遺忘掉的自己。各種案例有各種不一樣的故事,簡單明瞭的敘述,語言並不那麼熱血,也不那樣緬懷,但卻有許多則都讓人讀了挺是感動的。

前幾天在微網誌讀到好友的update,提到年前的大清掃,看到自己過去叛逆時期留下的文字絮語才想起原來自己曾有過那段時光。我想這就跟過去被我們遺棄忽視的記憶有關,在大清掃的同時看到過去青春時期的自己,無論文字的回憶是美麗或是悲慘到會綑綁住自己,在回顧的同時都能用更客觀的立場去處置那一段歲月。或許跟此書隱約提出的概念有點關係。

《空出位置給幸福》其實並不是那種熱血之書,看完立馬整理房間的書,卻像是一本看完書後,會想要審視一下房間,看看形塑自己的一切與被自己形塑的空間,進而思考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想擁有什麼樣的生活。原書名: Soulspace: Transform your Home, Transform your Life, 在挑選這本書時我看到的字眼是Home, Life! 是家,就是溫暖,就是讓自己最舒適自在的場域,知道自己要什麼,自己是什麼或許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

The Rats in the Walls by H. P. Lovecraft

lovecraft
"The Rats in the Walls" 中譯名為「牆中之鼠」或是「牆中鼠」是以「克蘇魯的招喚」出名的作家H.P. Lovecraft另外一篇有名的著作。

故事是從敘述者提到他在7月16日搬進他家的祖宅,在英國鄉間Anchester的老豪宅。也就是小說是以倒敘筆法進行鋪陳。主人開始提起這間屋宅的結構,地基,在在都顯露出它有很久遠的歷史,又提及祖父輩的如何因為一件"unexplained" "hideous tragedy"而離開英國,到美國維吉尼亞定居。


Anchester鄉民對主人公翻修的行為是充滿憎恨,但從作品當中其實透漏不多,似乎他們家是受到詛咒,又有一說在中世紀時曾經看到這座古宅跑出無數的老鼠啃噬人。...搬進去的六天也沒事情發生,但之後主人公跟他的貓卻在深夜發現壁毯有老鼠竄動。自行探查結果卻發現在地窖有著奇怪樣式的祭壇。在與友人商量之後,前往倫敦找了幾位考古學者、專家來到大宅探查,看看他的祖宅到底藏了什麼不為人知的祕密,要讓其祖先黯然離開英國到美國新生活。豈料....


一個古宅,結構外貌很像哥德式小說常出現的場景,也像一些英式作品常會探索的大宅深埋秘密之類的。不過,Lovecraft卻增添了不同的恐怖色彩。此作品幾乎是充滿了異教崇拜的元素,是由牆中鼠來引領角色探索過往神祕面紗,描述是極為具象、血腥、泛噁。因為異教所以神祕,也因為所描述的一切,幾乎是文明倒退的樣貌,令人驚駭。結合異教色彩、人類退化狀態、象徵「病」的眾多老鼠所引起的恐懼懸念,附魔(possession)之外又加上敘述者的自身的見聞描繪,使得畫面更有逼真感。


不過,因為作者本身文筆善用模糊地帶,在解析此作上面增加了太多太多不可知的懸疑性,已經超越理性覺知的判斷,究竟最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會導致那樣的悲劇結局,又因為太多異教、血腥儀式等等元素的加乘後,讓讀者也失去魂,無法下結論,無法確切描述最後結局的真實原因,一切只能歸為超自然(the supernatural)!

Elephant by Raymond Carver

carver

小說從一個男子說他弟弟跟他借錢開始談起。弟弟跟他借五百元,說很快就會還他。他借給他,並告訴他跟弟弟住在同個城鎮母親需要生活費,所以要他弟弟把錢給母親等於還債。但這回弟弟卻沒辦法給母親前最後只給了75元,母親那邊說是只收了50元。

這位男子就接到了老媽子要生活費的電話。同時他每個月還得給前妻贍養費,給有小孩的女兒生活費,因為女兒現在跟一個無所事事的男子生活,怕女兒跟孫子餓肚子所以生活費當然都是他出,另外要給讀大學的兒子生活費,不然兒子說他就要去販毒,自己也欠銀行債務。

總之,這位老兄便是那種成天追著錢跑的人物。有天他終於受不了了,跟大家說不能再下去了,可對方又找了更多理由搪塞,弟弟又想借更多錢,於是男子的埋怨就不了了之,還去銀行借更多錢給弟弟,總不能放著弟弟不管,或撇下家人。有天,他打盹,夢到他死去的爸爸,當時他還小,坐在爸爸的肩膀上,老爸帶著他到處走走。醒來,又夢到老婆,那時還不是前妻...之後他上工去,沿途鳥兒歌唱,穿破鞋也沒啥不好,老弟欠錢就等他想還再還把,走路上工剛好也可省省油錢,同事汽車經過「叭!叭!」

這個作品語言一樣是卡佛式的直白,卡佛的風格與題材,愛情的缺席,柴米油鹽的題材。基本上小說並沒有太過明顯的高潮,或說,小說並沒有低谷時,原先生活就是這樣追著錢跑,頂多說後來家人野心更大,更會壓榨該男子。既然是這樣的低谷遊走的生活,還有什麼值得盼望呢?鞋子破了也沒錢買,想看電影也沒錢揮霍,這不用讀經濟學就知道的事,已經入不敷出了。但就在一切都被壓榨殆盡,也不會再期待有所改變的狀況下,至少真正入睡做個夢,總不會也被剝奪吧。

夢中,死去的爸爸讓年幼的他跨坐在肩膀上,讓他覺得好像自己坐在大象的背上。這夢境是此作品明顯分割的點,夢境之前,是現實經濟困頓的壓力,夢境是脫離現實,回到無憂的童年,回到婚後甜蜜歲月。儘管作品安排現實壓榨,夢境無憂,回到現實,這樣必然性的寫實故事套路,卻又將夢境的氛圍滲透到之後一樣被現實生活壓榨的人生,柴米油鹽的現實似乎也嶄新的面貌以對。雖然此作品是一貫的卡佛風格,語言,主題,素材,這本作品的結尾卻跟以往不同,不那麼留白,而是指向了一個一樣在現實世界的出口,卻又像是另一場美夢,希望主角能繼續奔馳,那是短暫的自由,卻是讀者希望永遠不醒的夢。

Squirrel Seeks Chipmunk by David Sedaris

Squirrel Seeks Chipmunk



預期應該是一本有趣的動物主角的溫馨小品,至少以David Sedaris過去的作品來看,我期待這會是本非常幽默而且funny的短篇故事集。翻閱完畢後,我覺得挺失望的,跟預期不符。基本上,十六則短篇故事都是以動物為主角,主題包含人性、社會、性別對待、種族等等議題,作品沒有個美麗的開始,也沒有什麼太完美的結局,只能說是有些些地殘酷,有些些地自私,有些些地出乎意料。若非,插圖實在可愛得緊,會讓我想繼續翻讀下去,不然這種沒有一個solution,又那樣黑色的作品,實在不對我的閱讀胃口。



提一下作品裡的一則故事吧,一個健康的鼠對一個生病有癌症的鼠說,他要放寬心,要看好處等等....不要憂愁,這樣病也不會好。就在當下,一雙戴著白手套的手伸下去,將健康的鼠注射愛滋的毒素,因此那隻健康的、囉嗦絮叨的健康鼠,也從此虛弱憂愁了。

Screen shot 2013-01-01 at 10.36.57 PM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 by Raymond Carver

carver

「當我們討論愛情時我們在討論什麼」是卡佛最為經典且最被討論的作品。四個人,Mel, 其第二任妻子Terri, 作品敘述者Nick,及其妻Laura,四個人圍在廚房桌子討論起Love。

此時陽光從窗子照入廚房,滿室生暉。Mel是心臟科醫生,有說話的權力,所以談話主題都由著他圍繞開展。桌上一個冰桶,一瓶琴酒,他們邊聊天邊喝酒。

Mel聊到他信仰spiritual love,而他老婆Terri卻相信實質上看到的愛,於是他們談到Terri的前男友,曾對Terri施加暴力,Terri卻認為這是前男友Ed愛她的證明,而後她倆分手,Ed自殺,Terri依然認為這是Ed愛她的證明。Mel說愛你不成就要殺了你,這不叫愛。

後來Mel提出看到一對受傷的夫妻,跟他們比,現在聊的愛根本無所比擬。一對夫妻車禍受了重傷進醫院,他們夫妻的愛因為老先生無法透過紗布看到老太太,也沮喪萬分,也使Mel覺得upset! 後來酒越喝越多,對話提到Mel想要打電話給小孩,想要謀殺前妻。對話頓時結束,整室幽暗,留下了沉默的四人與空了的酒杯與酒瓶。

作品本身是對話所構成的,光線,酒,談天,廚房。這是關於情感本身最閑適的場景。Mel開始談愛情,精神性的愛情對抗著老婆Terri所信奉的肉體性、世俗性、殘暴性的愛情,說著沒有了結論,Mel又提到老夫妻無法見到彼此那種才是愛,那是心靈的感受的愛。後來提到自己想謀殺前妻,曾經有過的愛,也不能保證永遠都是愛,那是愛的mutability。這種愛情散落其中,陽光明亮到滿室幽暗,對話從Mel非常有理智的對話,到後來幾乎半醉了,一下子是sentimental又一下子是那種殘暴的情感爆發。

愛情的各種樣貌,無所依據,越想要以言語表達越到後來變得無法清楚提出。一對情侶是不停地講,另一對情侶是常用小動作,例如眼神交會與碰觸手背的動作來傳達。或許這是作者想說的,愛是inarticulation,愛是眼神接觸的連結,愛是明亮中的理智思考,卻在晦暗的廳室能夠無聲勝有聲的理解,是沉默中的觸感,是光亮中的目盲,是暴力中的盲,是無語之間的茫,是酒般的耽,是醉中的朦朧,是永遠永遠別試圖用話語解析,是理智世界易錯亂的圖塊,卻是在無語、醉酒迷茫中,恍惚知覺的。

《聖誕節的回憶》A Christmas Memory, One Christmas, & The ThanksgivingVisitor


christmas memory

算是一本溫暖的作品,回憶的溫暖總還是包裹著個人童年家庭創傷經驗與個人外表所遭遇的欺凌。是本作者晚年用自身回憶書寫童年時被父母拋在鄉下與親戚住在一起的生活回憶。全書以三篇在不同時期發表的短篇故事組成:「聖誕節的回憶」、「一個聖誕節」、「感恩節的訪客」。

在七歲被丟到鄉間與十來歲被迫送到軍校受訓練這之間的回憶,在Capote人生當中其實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若說他的一生是在孤寂的情境中生活,這段時間的回憶想必更讓他珍視不已。

結合了自身回憶與自我身分的指涉,這三篇作品裡的主角,是使讀者容易將其視為作者本身以及他童年經驗。三篇作品儘管看來都是童趣性質的,但卻都是充滿溫暖、寬大與良善。故事裡巴弟的老表姐Sook(蘇可小姐)對當時的巴弟而言是個好朋友卻也以擬似母親的形象在他的生命中。用一種特別天真、單純又良善的角度看待世界,看待周遭的人們,這樣的處世與性格,是近乎完美且必須小心翼翼保護的回憶,這種美好的回憶,我想在他生命中,無論經歷到什麼樣的事都能撫慰他。

第一篇「聖誕節的回憶」處理的是巴弟與蘇可小姐在耶誕節前要趕著製作數十個蛋糕送給一些不認識的人,用存了很久卻很少很少的錢買酒製做糕點,故事裡呈現的樣子,是可愛溫暖的,不只主角巴弟、狗兒Queenie、蘇可小姐,還有遇到的人們,都是可愛溫馨的。

「一個感恩節」是巴弟抗拒著到外州與父親同聚的節日,這個故事裡的回憶其實可以看到巴弟的出生是讓母親厭惡,母親不愛父親連帶也討厭自己,因此他被像包袱一樣丟來丟去,這對作者是有很深刻的影響,因而與父親的相聚過程是不親且充滿怨恨的。但回到家鄉後卻因為蘇可小姐說的一席話,寫了封信給父親,這封信一直到父親死後遺物還知道他一直保存著。這篇故事的結尾是讓人容易紅了眼眶。

最後一篇「感恩節的訪客」是說到巴弟因為外貌關係在學校常遭遇一個同學的霸凌,蘇可小姐卻堅持要請那位同學到家中慶祝。當這位同學到他家慶祝時卻摸走了蘇可小姐珍視的胸針。巴弟馬上揭穿,而蘇可小姐檢查後卻說胸針還在。於是那位霸凌巴弟的朋友承認自己偷竊行為。這件事會引起巴弟的不平,為什麼他的朋友要護短,要替偷竊者說謊,蘇可小姐這個回應是非常很具意義且富含對巴弟與讀者教育意味:

我只想跟你說,巴弟,兩個錯加在一起不會變成對的。他拿走胸針是他的錯。可是我們不知道他為什麼這麼做。說不定他沒有想要一直留著。不管他的理由是什麼,都不是事先計畫好的。這就是為什麼你做的更糟糕:你有計劃地羞辱他。你是蓄意的。你聽好,巴弟,世界上只有一種不可原諒的罪─蓄意的殘忍。其他的都可以原諒。只有這一種絕對不行。

蒐屍魔

collection

若說之前的The Collector是前傳,並讓觀眾會期待正傳,那這《蒐屍魔》The Collection肯定可以賣出不少票房,但只因為前傳的關係。於是觀眾來到電影院,喝著飲料,吃著爆米花,卻引起泛噁之感。那種感覺只是泛噁,毫無其他。一部院線片可以粗製到這種程度,甚至連非院線片只供DVD的血腥片還不如。實在大失所望。一開始其實還是可以預期有所亮眼發展,畢竟用兩種氣氛營造對比,觀眾容易有點驚悚感,但僅止一開始。後來全部都弱化。變得有點荒謬、可笑。觀眾只是看戲,只是看到電玩般的畫面呈現,其他啥也沒有,說毛骨悚然沒有,說恐怖沒有,說血腥也說不上,噁心便是,角色沒發展性,機關重重,太多,太重複,看了疲乏生厭。把錢省下來去看《兇兆》Sinister,才不會覺得浪費錢。

《牡蠣男孩憂鬱之死》by Tim Burton

oyster boy


對於提姆.波頓的認識《巧克力冒險工廠》、《瘋狂理髮師》及《耶誕夜驚魂夜》等,我眼裡瘋狂、可愛、世故又荒涼屬性的影片,而《牡蠣男孩憂鬱之死》,這本圖文故事集又可說是波頓導演作品的馬賽克拼貼。《牡蠣男孩憂鬱之死》是本短篇故事的圖文集,除去title故事以外,還有其餘20篇,有的故事篇章是幾乎不到八行之短,用一種近似nursery rhymes的語言創作而成,在頌讀時會產生自己是在讀童趣詩的感受。


 


《牡蠣男孩》在圖文的映襯下,顯見的是一種更為真實的體驗。我喜歡那種在極為不真實的框架裡的貼近真實,一種相違的又理應預期相斥效果的相吸。全書是極為荒誕、怪奇的,從中而生的卻是悲傷與荒涼的人性;留給讀者的是荒謬的可笑與可悲。然而作者並未意圖創造沈重,僅為近似荒謬劇中的笑與淚呈現。想想,有哪種情節是父母在海邊歡愛,結晶卻是半人半牡蠣,父親因而無能,於是雙親變想扼殺牡蠣男孩來來補陽呢。

"The Mother" by Lydia Davis

davis

這篇故事選自Lydia Davis 1996年的故事集Break It Down。這篇故事雖說不上是極短篇,但也算比短篇還短的作品了。

文字基本上非常易讀、易理解,打從一開始故事的女孩做什麼事,她母親總覺得可以再怎樣會更好,我們能夠看到的是一個挑剔、好批評的母親,彷彿母親眼裡的女孩永遠不夠好,或許我們在心裡會設想母親或許是虎媽Amy Chua那種母親,因為相信女兒能夠做到所以直言他們能夠做到更好的層次,我們對於這樣的母親心理衍生出來的情緒其實是複雜的,一面我們厭惡這樣好批評的母親,一面我們又質疑或許這只是苦口婆心。

但,接著看下來卻不這麼回事,當女兒一再再做的事,母親總不滿意,總有其他意見時,我們看看最後一句:「要是你永遠睡著,該有多好。」這句話放在故事結尾,所造成的效果其實是屬於驚悚大於陳悶,女兒是在花園挖了個洞,又挖了更大的洞,並且躺進去睡,這邊可以看出是一種關於死亡的意象,是人死了躺進土裡,而女兒的這個行動,母親怎麼接話?她說:「要是你永遠睡著該有多好!」這是詛咒的言語也是母親心理冀望的投射,讀著卻不禁問:「為什麼?對他們的母女關係說不定是有點困惑的,怎麼到最後母親會希望女兒不要醒來。」

其實,可以再重看一次,會發現有個地方呈現了母女關係的微妙處。如果作者是寫「女兒做了小枕頭,母親說如果是鵝毛枕會更好。」這樣其實是很普通的句子延續,但作者這麼寫:「女孩做了一個枕頭給她父親。『要是鵝毛枕會不會更實用點』。」這枕頭不是給自己,不是給母親,是給父親。

這邊我們其實可以往母女關係與父女關係著眼。第一,這母女關係不佳,儘管在整篇故事,我們並未看到任何劇烈的情緒反應,女兒沒有,母親也沒有。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個很平淡不過的故事,但中間傳達出來的卻是母女關係的生冷。第二,在父女關係上,我們或許可以藉由枕頭給父親這邊,提出一點解釋。是否這邊傳達出一種Electra Complex,戀父情結。她不只把做枕頭送給父親這點可供說明,同時枕頭傳達出來的是一種關乎性的暗示,更可以說是渴望與父共眠亂倫的sexual drive。這樣解釋中間的段落,再引到母親希望她永遠睡著或許更能解釋出點合理的思路。當然,這篇故事是能有個較容易的讀法,可以說因為這位母親一直壓抑女兒的創作力,終至女兒以死為解脫之道。但我認為pillow for her father,這邊的文字連結起上下文,或許更可以解釋母女的關係。


==

女孩寫了一篇故事。「要是妳寫的是小說該有多好,」她母親說。女孩建了一個娃娃屋。「要是這是真的屋子該有多好,」她母親說。女孩做了個小枕頭給她父親。「要是鵝毛枕會不會更實用點,」她母親說。女孩在花園挖了個小洞。「要是妳挖的是大洞該有多好,」她母親說。女孩挖了大洞,走進去,睡在裡頭。「要是妳永遠睡著該有多好,」她母親說。

翻譯 by Alyce

The girl wrote a story. "But how much better it would be if you wrote a novel," said her mother. The girl built a dollhouse. "But how much better if it were a real house," her mother said. The girl made a small pillow for her father. "But wouldn't a quilt be more practical," said her mother. The girl dug a small hole in the garden. "But how much better if you dug a large hole," said her mother. The girl dug a large hole and went to sleep in it. "But how much better if you slept forever," said her mother.



Break It Down 1996

淚流域

waters  

密西西比河流域總讓人聯想美國史上太多令人傷悲的事件,至少,腦海中一定會浮現關於黑奴、南北戰爭、棉花種植、甚至種族歧視。淚流域是架構在這個區域的家族史,包含在歷史上令人難以招架、無法獨自承受的提爾事件(Emmet Till)。

小說是以一個妓女怨靈附體在女孩桃兒身上開始說起,述說到桃兒因為1927年在密西西比河的大洪水沖走,怨靈轉寄宿到一位名喚詹塔的男子身上,這也就是提爾事件裡面的主嫌John Milam,小說裡形容這位仁兄便是殘暴,喜歡爭鬥等等暴力特質,不過是訴諸他原本個性不是這樣,是怨靈在身才有這般變化。桃兒的女兒海明葳生了一個非婚生女叫做塔絲,在14.5歲時在家鄉邂逅了從芝加哥來探親的提爾,怎奈後來提爾因為對白人女子吹口哨被虐殺致死(虐殺到多殘忍,請查youtube Emmet Till就會看到那張虐殺後的面目),故事走到後來塔絲結婚生子,到老年回到家鄉,似乎看到提爾年少身影,之後故事便以怨靈在大西洋形成Katrina颶風作為終結。



基本上,作者很想卻也很勉強地把開始的怨靈附體到在小說結尾造成密西西比風災的卡翠娜颶風銜接在一起,意圖使作品有完整、有頭有尾,不過就怨靈附體這點來說,其實說服力並不足,甚至試圖迴避當初John Milam與其弟Roy 所犯下的罪行,將其訴諸為怨靈附體導致的暴烈性格。在怨靈附體方面,或許多少有點想效尤Morrison《寵兒》的影子,不過格局相對過小,並無法達到寵兒的深邃。



本書是簡單明瞭,語言簡單易讀的作品,敘述口吻如同講故事一樣,一幕幕戲在腦海上演一回,處理種族歧視的歷史事件,必定是會興起讀者的共鳴,這些都是此書優點; 然而,此書在結構上的處理是不夠平均的,需要當成主要情節處理的篇幅過短,桃兒的故事卻偏長,後者使讀者以為在讀一本靈異驚悚的怨靈故事,前者卻讓讀者感到處理太過匆促,這很明顯是結構不均導致的缺陷。另外,述說一家子三位女子的著墨很難抓出比較強的銜接性,也是作品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