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書名When It Rains,字面上意思「當雨落下時」在這本memoir代表著像是久旱甘霖、也可以說是世界受雨洗禮後的澄澈清明。不曉得有沒有如此難熬的傷痛,丈夫在她懷第二胎時自我解脫、兩年後母親又突然診斷出癌症撒手人寰,整個世界幾乎天崩地裂,最愛的兩個人,可以說是作者依靠的兩座山,接連離開,丈夫的離開留下的是說不出的困惑與痛,一種自責且無力的心,太突然; 母親的離開是有準備的,雖然也來得突然。兩位親人的離開方式雖然不同,但造成的最後影響卻是一樣的,崩裂且無助的心。
身為作家而且在大學任教的MacKellar,丈夫逝去的痛尚未痊愈,母親接著離世又讓痛苦倍增,於是就向學校請了假到母親老家墨爾本過三個月的放鬆,一個女人、兩個仍懞懂的孩子,真能因為換個環境就擺脫失喪的情緒?回到母親老家,與舅舅住得近,買了小馬給女兒,自己也在牧場附近每天忙東忙西,最後出版社那邊有個出版計劃,於是在三個月的假期裡,她拖到不能再拖,卻又想不出該寫些什麼來出版...
通常,以傷痛開始、以療癒結尾的作品,讀者應該可以期待過程中會有諸多交雜回憶的甜與痛,或者來個作者心深處的絮語潺潺,或者來個在接近自然的牧場生活受到療癒作用,像是自然文學常提到的那種大地的母性讓受傷的人可以因為這場擁抱慢慢找回自己。但作者並沒有著墨太多我前頭所提到的,過程中讀者知道作者的丈夫過世了,她很困惑,作者的母親死了,她很無助,但是情感的深度刻畫得太淺,造成文字與讀者隙縫太大,我不知道她丈夫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只知道好像是精神有狀況,也大概知道她母親獨特之處,但這些跟她的關係是?我在書中沒看到關聯。
她是怎麼療癒的呢?女兒適應環境、學會騎小馬、到牧場幫忙擠奶...然後牧場單純生活...後來,她遇到了一個真命天子,所以她開始改變自己的心態。看到後來,我不禁想問,作者到底是怎麼療癒的...因為刻劃實在是表面,觸不到我心坎,我感受到作者的「一點」痛,卻對於她的療癒過程與結尾感到困惑莫名。
看過Cheryl Strayed那本失喪後去走太平洋山脊的作品,我想我還是習慣那種與自然對話、與回憶對話、與自我誠實對話、並且讓讀者深受感動的作品。不過此書也不是沒有優點,前面還鋪陳了一點丈夫過世與過世前作者的心境,還有就是片段的文字挺美的,結尾寫到When it rains的比喻也美,可惜作品就是非常有距離感,這道別的「終於」非常突然,不過還是很替作者開心,畢竟她已走過那些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