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皮手稿》Das Skript

Strobel+Das-Skript-Psychothriller-Psychothriller

清晨,女大生妮娜收到一個包裹,木框框著一個材質奇特的布料,大概是動物皮之類的,看著看著卻似乎看到像是人體上的痣被拉扯過度的形狀。同時,德國第二大報,漢堡日報發行者之女,失蹤兩三天了。又被發現一個女人屍體,其背部少了一塊皮。

警方循線著手調查,隨著事件挖掘出來的「皮」上面還刻著類似書本章節,竟跟一個隱退多時的作家雅恩所創作的一本犯罪作品《劇本》(Das Skript)描述情節如出一轍。

這位退隱作家多年前居住在科隆,當時也因為他其中一本作品被兇手拿來做犯罪手法,導致最後聲名狼藉,還落得遭質疑為犯罪嫌疑人,如今他搬到漢堡,在當地卻又發生其作品內容關於人皮手稿的犯罪,被拿來使用。這不禁使警方懷疑究竟是否為作家想要出名自導自演的戲碼?後來發現當初收到人皮木框的女大生先前曾發表過一篇關於此作家的文章,難道這是恐嚇威脅?《劇本》的情節可是殺了多人、割掉受害者的皮膚,警方是否能在受害者人數增加前將真正兇手繩之以法。

非常精彩好看的作品,以一個女性受害者為開端的受害者陳述章,類似書本的成書章節,交錯著案件發生的各種嫌疑人、案件調查,讓作品發揮得淋漓。以書中書的犯罪形式創作的作品,結合當中對於出版社、編輯、出版等等流程、作家成書過程的細節調侃,讓在閱讀這本書的我不僅僅在有心理犯罪作品在讀者心中的作用,還多了一層書中書的趣味,難道負責作家作品的編輯會是下一個受害者,或是為了讓自己推出的書大賣來模擬犯罪呢,這倒是這本犯罪作品額外的亮點。

因為作品是在受害者敘述與案件調查發展交錯之下推動,因此在受者者的短篇章節中,可推敲出罪犯的真實身份,但作者並沒有露餡太多,直到最後才有了兇手的真實身份的暗示出現,前頭幾乎都只是提點一下,不至於太早讓讀者猜到兇手,像這類作品深得我的喜愛。

只是,排除我對整部作品的喜愛,發現中文版把作者書中書的概念在書名與內容的譯文對照上做了一點修改,此書書名譯為《人皮手稿》,原文書名為Das Skript, 而作品內容那本讓兇手依循犯罪模式的虛構作品為《劇本》,德文書名(即在原文內容所呈現的書中書名)也是Das Skript,或許內文也翻譯成《人皮手稿》至少在閱讀上會多了點書中書的趣味,也不失作者設計作品的美意,猜想台灣出版社有他們讀者群接受程度的考量吧,於我,寧願內文中的那本書譯文也是《人皮手稿》。

-感謝 管笙 在德文文本閱讀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