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身博士》應該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作品,以《金銀島》聞名的史蒂文生,所著更為有名、有為成人閱讀者設計的就是這本作品。
小說主要分為幾個部分來談,首先就是那種疑似傳言的說法,一個面貌猙獰、使人看了就覺不舒服、不愉快、像撒旦來到面前那種不安感的Mr. Hyde,所簽的支票署名是Dr. Jekyll,一個眾所周知的大好人。
這回律師Mr. Utterson要幫good man--Dr. Jekyll處理他所要簽訂的遺囑,身後所有財產都過渡給Mr. Hyde,這讓聽聞過Mr. Hyde惡行的律師,心有疑慮,一直想追問究竟,卻吃了Dr. Jekyll的閉門羹。不久之後,發生了Mr. Hyde謀殺老人的案件。而Dr. Jekyll此時卻一直閉門不外出,也不見客,只憑信件聯繫。最後眾人闖入Dr. Jekyll的房間,卻看到Mr. Hyde的遺體以及一封遺書...
作品最為人所用來描述的詞語是"Schizophrenia" (精神分裂)當中的人格分裂。不同性格在同一個人身體出現。不過若要草率這樣定義一本作品,基本上,我並不十分同意。倘若Dr. Jekyll與Mr. Hyde是精神學上所謂的人格分裂,但小說中所呈現的卻是Dr. Jekyll知道一切,那是他自己創造出來的形象。若要說是精神分裂,我寧願將其解讀每個人內心都擁有的反叛性格,在社會約束的下,被壓抑,無法表達。需要運用另外的媒介,讓原先的自身變形,接著做出極端行為。從這點延伸出去的,我想就得談及晚期維多利亞的社會脈絡,當時的社會morale,是比較傾向壓抑,在福柯的性史(The History of Sexuality)也算觸及到此性格研究,對此時期的人壓抑性格上從sexulity論及到社會各層面。
這樣說來,就文本上傳達出來的,是一種反社會、反制約的性格反饋。可以說是不怎麼健康的心靈狀態。然而,作者不禁會想,人性本質上原先就不可能純善與純惡,傾向善的作為,那畢竟也是社會上給予的prescription,傾向惡的作為,卻是後天給予的修正所被壓抑下來的意念。在此,我所論述的善惡,並非一對立的狀態,而是交雜在人性之中的矛盾性質。這種文學技巧,其實在中世紀的道德劇中常可見到,用好天使與壞天使在主角耳邊絮語凸顯出人心在意念上的衝突與矛盾。
既然如此,是否想過,為何《化身博士》為何在出版當時、甚至今日都還大受歡迎,在當時的社會脈絡底下,我猜想此作或多或少,呈現技術失控的可能。一切都在求進步的當下,工業技術、科學技術幾乎主掌了人對於前進的可能,小說中運用藥物將自己變身,那是對科學可能性的執迷,而後不只因為藥物、技術失去控制,使用者無法掌控,因而導向後來的悲劇。同時,用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也可以如此解釋: 像是「人心被壓抑的惡屬性,終究過於強大超過善的屬性。」後者的詮釋角度是導向普遍性的詮釋,是超脫特定時期的,也成了日後此作歷久不衰之因。而另外一個魅力所在是sublime的作用,這是由18世紀Edmund Burke提出的一個概念:
whatever is fitted in any sort to excite the ideas of pain and danger... Whatever is in any sort terrible, or is conversant about terrible objects, or operates in a manner analogous to terror!
諸如此類的情感刺激是矛盾,它既引人有深陷危險的恐懼,又在心裡激起某種程度的愉悅。由此,《化身博士》作用於讀者,是可用一種較為深刻的、內在的Burkean Sublime來做為美學上的體察。再者,此作有不少改編的電影與舞台劇,各改編作都有不同程度上著重,有些在於變身的身形、外在的劇變,有些卻將最後那封遺書,讓演員在劇中以戲劇獨白方式呈現內心的交戰,這也是這部作品之所以會一直讓人閱讀之因。
雖然說,《化身博士》確實是有這樣的情節: 「就是講善惡對立。」但它真的能如此簡陋、草率地定義嗎?作者在這裡想提出一點,一般所說「善惡對立」good vs. evil, 是非常劃分性質的,在這部作品裡,表面上或許是這樣,但隨著遺書的揭開真相,堅稱此為「善惡對立」之作的讀者,是否是需要再考慮一下,修飾對此作內容的定位。
文末,再提出一個有趣的讀法,小說可以看成一種偵探作品性的結構,採用書名的諧音來看待角色,一是Mr. Hyde, 可取其諧音hide,隱藏。另外Dr. Jekyll, 讀為Jee-Kill, kill or be killed. 最後,作者願意大膽說說小說中那位Mr. "Seek"或許就是最開始出現的那位律師,Mr. Utterson. 這只是靈光一閃的書名及人物象徵性的看法,提供一點有趣的點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