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樹間的風聲》The Wind in the Willows

wind-in-the-willows  

《柳樹間的風聲》成書原因是一個父親對小孩的愛。作者Kenneth Grahams的孩子身體衰弱時常臥病在床,作者常在床邊跟他講故事,這些故事最後成了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小說是從鼴鼠春日大掃除開始,天氣溫暖,他卻在家中掃得十分不耐煩,於是就滾出家裡,曬太陽、四處晃。走著竟走到從未走過的河岸,這鼴鼠可是打小就沒離開過自己的土地,更是沒見過小河的。正在好奇夾雜些許興奮的恐懼,認識了在河對岸的Ratty (河鼠)兩個傢伙一下子就成了好朋友,並駕著河鼠的小船沿河划船,兩鼠悠悠哉哉過日子,這會鼴鼠把自己清掃到一半的家都拋在腦後,一心只想跟新朋友相處,認識這個新世界。

春去夏至,他們遊玩途經蛤蟆大宅(Grand Toad Hall ),順道拜訪這位有錢的蛤蟆大爺(Mr. Toad),不只有錢,個性好客,心腸也不賴,友善,不過就是繼承父親遺產的敗家子常有的性格:生活沒啥目標、愛玩、喜歡跟人家趕流行,卻又一下子失去興致。不過還有個缺點就是喜歡吹牛,有點自我中心。但無損他個性的優點。這時他見了兩位客人來訪,高興之餘便邀請他們跟牠一起來趟蓬車之旅,怎耐中途被汽車撞到發生小車禍,蛤蟆大爺非但不生氣,還因此心心念念著要買汽車的事。這件事就傳到牠父親的好友獾先生,要阻止又要大採購的蛤蟆大爺,這下蛤蟆大爺一生氣出走,忍不住坐上別人的車,被當現行犯抓起來關。無法回家...

那頭原來一直都安於河上日子的河鼠,看到許多朋友例如候鳥啦、田鼠啦等等都有不是有遠行的歷史就是很有事情做,只有他自己安適其所、整天不是吟詩就是划船,開始也對自己這種生活感到厭煩想出走,又走不小,成天鬱鬱寡歡。鼴鼠看到好友這樣,就開始想盡方法要讓Ratty(河鼠)恢復活力,總算有點結果,鼴鼠在旁看了就漾起微笑。另外一頭,這下怎麼辦,蛤蟆被關,豪宅也因此被黃鼠狼佔領。獾大爺跟鼴鼠知道了就在豪宅後紮營設法要守護蛤蟆大爺最後一塊地,蛤蟆大爺會回來嗎?回來了,家被奪了,牠要住哪裡?牠的朋友會因此背棄牠嗎?那位喜歡膨風的蛤蟆大爺會不會到最後又把好事蹟往自己身上攬,壞事、麻煩事盡倒給朋友扛呢?

《柳樹間的風聲》The Wind in the Willows應該是英語系國家小孩都很耳熟能詳的作品,小說充滿許多對於動物世界的想像。作者採用擬人法創作,所有的動物雖然並沒有真正的名字,卻給他們一些稱號,像是Mr. Toad, Mr. Badger,這些聽起來就有英國鄉紳口吻的稱謂,另外,在人物塑造上面幾乎每個角色的形象都非常鮮明、可愛,在情感關係的琢磨作者描述手法非常細微、溫馨,有些段落看了不僅會笑還會很感動,會聯想到自己周遭也有某種好友,在最適當的時候給自己最能接受的關心,默默地陪在身旁,看到心情不好、不肯吃飯的自己,終於吃了一口飯嘴角會漾起笑容那樣,也有長輩對於晚輩的關愛,例如獾大爺對蛤蟆大爺及河鼠、鼴鼠講話的那種態度,真是太熟悉不過了。「你知道你是你老爸臨終託付給我的責任,從你小時候我就看著你一路長大到現在...。」

動物與人的世界,在這本作品裡是交纏在一起的,也就是作者將動物更加人性化,而人也不再是萬物之首,而是萬物之一,與動物生存在同個社會裡面。那種萬物合一的世界,是充滿和諧、歡樂的色彩。全書充滿pastoralism的氛圍,讀來彷彿漫步英國鄉間田野、河岸那般,彷彿跟著一起度過夏天划船的愜意日子、冬季大雪紛飛、度過耶誕、看到報佳音的孩子、一起歌唱。因為動物四處訪友,在小說中還出現了村莊地圖,每個動物都有他們居所的位置,更具有真實感,還能按圖索驥一番。

《柳樹間的風聲》的世界裡,是充滿歡樂、和善的,所有角色都有個性上的優缺點,有的角色還有一點小心機,愛吹牛的蛤蟆大爺性格最鮮明的角色之一,雖然愛吹牛,人緣卻也好得不得了,逗趣、可愛極了。作品基本上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出走的描繪,是普遍人性對出走的渴求,渴望探索未知世界的期待,像是尤里西斯一般的冒險歷程。另外一方面是人際關係的描繪,那是人類情感依傍的重心,友情與親情互動緊密牽連。作者將這兩部分編織得極好,不會讓人覺得是把小說分裂主題似的,閱讀起來非常流暢且愉悅,彷彿聽到田園之歌。加上作者在寫景上也加入擬人化的抒情手法,許許多多段落都讓我回味再三,說是poetic prose真的一點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