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loody Chamber by Angela Carter

carter
「染血的房間」是根據或是以法國的民間故事藍鬍子為底本,所書寫出來的作品。

原版故事梗概大致就是一個藍鬍子大富豪外出交給小妻子一串鑰匙,其中一支不可以去開房間的,但小妻子敵不過好奇,開了房間,看到滿室的血腥,原來藍鬍子老公的前幾任妻子都被殺了丟在房裡,驚嚇之餘,鑰匙掉到有血的地面,沾了血。藍鬍子回來後發現妻子果然去偷看他的祕密,就要砍妻子的頭,最後妻子被姐姐跟兩個弟弟在千鈞一髮之際救回來,藍鬍子富翁死掉,這樣的Happy Ending!


Angela Carter的染血之室是根據這樣粗略的梗概逕行詮釋發展出另外一個不同的故事,但有點童話背景的讀者多少還是會將這作品與藍鬍子作文本互涉的閱讀參照。Cater在作品中,多處使用處女情慾的探索,性純真與性慾探索的對照,來描繪故事主角對於性與愛的暴力與幽微恐懼,善用非常修飾性的語言描述,卡特在此篇作品中透露探索性(sexuality)的極致描繪,從Virginity到失去virginity,在性事、情慾的體驗是從想像的領域進展到現實領域的,那染血的床布代表一種男方嗜血的佔有,一種癡迷virginity,但對女主角來說,染血的床單卻是一種體驗,也是一種更加進展去知覺過去在想像界未經體認的真實。


給予一串鑰匙,開啟出來的前妻亡故真相,也是對女主角的enlightenment,是開啟了女性原本就應該保有的自我意識,意識到自己的處境,也應該要意識到婚姻背後的真實。要設想的是,這絕非是一個單一層次女性主義,或是顛覆性政治的作品,而是在其中運用語言、各種繁複象徵所帶引出來的童話新版本,是一種極度創新,也是在出版時期極度前衛必然受到女性主義主流學派或是非女性主義的主流學派所抨擊並且十足有爭議的作品。前者,主因是女性主義一直以來是十分唾棄fairytales,認為童話裡都是在強化刻板性角色典型,Carter的作品又是以這種題材來書寫想當然必然是引起爭議,而主流又更加明顯地抨擊作品本身的赤裸,直白。


時間過往,讀者在審視Angela Carter的作品或許更應該將sexual politics的層次先稍稍輕輕帶過,先著重在語言使用的繁複華麗與渲染力,再回到更大框架,整部作品所在動搖的基礎究竟為何。或許,才不會太直接魯莽地直接朝類似這樣「作品是在抨擊sexuality,violence」等等此類太過空泛的評語,也更能夠欣賞作者創作力本身的強大力道以及大框架對於文化、歷史甚至更細微的慾望本質探索。